English网站地图
欢迎来到九游官网

服务热线:18017891658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九游官网:周一见|119的硬核与柔情
来源:九游官网    发布时间:2025-11-12 22:05:27

九游官网登录入口链接:

  在青岛万家灯火背后,始终有一份最温暖的守护。今年11月9日是第34个全国消防日,青岛早报记者连日来展开一系列探访:走进青岛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参观各种“高精尖”装备;跟访水上大队,感受消防船在浪涛中穿梭;随航空救援大队升空,体验空中力量快速响应;深入轨道交通大队,看智能化系统如何守护城市地下“交通动脉”……青岛消防正立足岛城“山海城”地貌特征,构建起“陆海空地”四位一体力量体系。

  青岛作为重要沿海开放城市,在构建全域救援力量体系的过程中,淬炼出一支敢打必胜、善攻能守的“尖刀铁拳”队伍——青岛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这支队伍是应对重大险情与复杂灾害的核心精锐,下辖三个消防救援站和一个搜救犬站。

  “特勤大队成立于2000年,从组建之初就定位为‘攻坚克难先锋队、应急救援主力军’。”特勤大队初级专业方面技术职务苏昶怡向记者介绍。在南京路116号特勤大队一站,政治指导员刘志成带领记者参观“高空利刃”——101米登高平台消防车。“这辆‘空中巨臂’最快21分钟可完全伸展,针对超高层火灾等极端险情量身定制,30多层楼高的工作高度让它成为城市天际线安全屏障。”刘志成说。

  单装备之强仅是一角。苏昶怡表示,大队构建“一站一专长、全域全覆盖”立体化作战体系:特勤一站专攻高层与地下建筑救援,二站精研化工灾害处置与老旧城区救援,三站聚焦隧道与山岳救援。“三支队伍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形成覆盖核心灾种、响应高效的救援网络。”苏昶怡和记者说,大队累计成功处置上万起灾情,疏散抢救群众数百人,圆满完成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等重大安保任务,一次次彰显“战之必胜”实绩。

  “钢铁之师”亦有温情底色。在特勤大队搜救犬站,曾参与汶川、玉树地震救援的功勋犬及其后代,延续着“生命搜救者”的使命,在废墟搜寻、火灾调查中,凭借敏锐嗅觉发挥着仪器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特勤队伍“特殊尖刀”。在11月7日的青岛消防市民开放日现场,搜救犬精彩技能表演圈粉无数。

  依港而兴的青岛,每日都在轮船的汽笛中苏醒。岸上,是万家灯火;海上,是流动的城市命脉。如何守护这条繁忙的海上生命线年,青岛消防成立水上大队。

  在青岛六号码头“青消一号”消防船上,记者见到刘西海,他是一位从业28年的消防“老兵”,也是水上大队水陆消防救援站的一级消防长。刘西海正与队员核对当日巡逻航线和海况信息,“今天主要巡视胶州湾主航道和前海一线,注意仔细观察航标和养殖区边界。”

  “我们负责海上船舶火灾扑救和5平方公里内陆辖区的消防救援工作。”刘西海和记者说。水上大队下设水陆消防救援站和三艘消防船,自大队成立以来,已圆满完成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等重大消防安保任务,参与抗击台风“利奇马”“烟花”等抗洪抢险任务,以及三标山、小珠山森林火灾等灭火救援任务。“在执行救援时,消防水炮射击产生的后坐力会让船体偏移,我们一定要根据实时海流不断调整,才能在动荡的海上找到最佳射水角度。”刘西海说。

  11月7日,“青岛消防市民开放日”在奥帆中心举行,“青消一号”“青消三号”参与活动,吸引众多市民登船参观。

  随着青岛经济蒸蒸日上,一座座摩天大楼勾勒出崭新的城市天际线。面对高层建筑带来的消防救援新挑战,2018年,青岛市消防救援支队航空救援大队成立。在西海岸新区昆仑山北路航空救援大队队部,记者见到正在检查直升机的王辛。他是中国第一代消防飞行员。

  “我们能轻松实现10分钟到达市区、30分钟覆盖全域。”王辛表示,大队配备两架Ka-32消防直升机,每架航程达670公里,可承载5吨吊桶洒水灭火,还能通过绞车实施精准救援。从百米高楼到远海救援,都能快速抵达。“为确保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大队组建了35人专业团队,我们7名飞行员均持有双重执照,7名机务人员全部取得维修资质,8名任务员人均飞行近300小时,形成了涵盖飞行、机务、任务和地勤的完整体系。”王辛说道。

  这支空中守卫力量在一次次实战中书写着动人篇章。2022年三标山森林火灾中,飞行员高嵩驾驶直升机在9级强阵风中,将水精准洒向崖壁根部火点;今年3月,王辛连续作战8小时执行吊桶灭火,全程与风势和平衡展开较量。自投入执勤以来,大队已安全飞行超2600小时,执行灭火救援184架次,成功救助4人,洒水7100余吨,并完成城市消防、森林灭火、海上搜救等30余次综合演练。

  “我们每周保持3个飞行日,年训练时长约400小时,只有经过严苛训练,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王辛说。从火场到云端,航空救援大队让这座不断“长高”的城市始终拥有最坚实的安全后盾。

  随着城市脉络向地下延伸,地铁网络已成为承载市民生活重要纽带。2017年,青岛市消防救援支队轨道交通大队成立。

  在地铁3号线宁夏路站,轨道交通大队检查人员邵尉站在绘有消防卡通形象主题墙前,向记者阐述打造“消防主题车站”的缘由。“地铁就像是城市地下血脉,我们要让安全成为它的底色。”邵尉和记者说,为让消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大队在地铁五四广场站、青岛站等10个重点站打造宣传阵地,并在宁夏路站、天目山路等4个站点设立了消防主题车站,让消防安全知识融入市民出行日常。“近年来,我们累计开展300余场消防培训,超2万人次地铁员工参加培训。”邵尉说,“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常态化培训,让每一位地铁员工都能成为安全的‘守护者。”

  科技也让这份守护更显温情。“我们联合地铁研发打造AI消防巡查系统,可智能监测消防器材状态、防火巡查等,这套系统将在地铁三期项目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配合6号线的线网指挥中心,让安全保障既有速度又有温度。”邵尉说道,从主题车站科普,到智能巡查科技赋能,“人人能灭火、处处可应急”成为这座城市地下交通路网最美风景。

  记者走近生日与全国消防日同一天的三位消防员 感受这种特殊缘分带给他们的使命感

  在生活里,他们是父母心中引以为傲的儿子,是妻子身旁值得托付的丈夫,是弟妹人生道路上可以依赖的兄长;当战斗服加身,他们就成为危难时受困者眼中最明亮的那一束光,用无比坚韧的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11月9日是全国第34个消防日,青岛早报记者走访青岛消防救援支队多个消防救援站,与3位当天过生日的消防队员面对面交流,通过他们的成长轨迹、职业抉择与责任担当,聆听他们与“119”这个特殊数字之间难以割舍的缘分。

  和许多战友一样,吉梦垚选择进入消防队伍也源于儿时对那一抹“火焰蓝”的向往,那份崇敬悄然在他心底生根发芽。2019年,他通过层层选拔,加入青岛消防救援队伍,被分配至威海路消防救援站。由于熟悉电脑、善于分析,他被列为通信班重点培养对象。2024年9月,吉梦垚成为通信班班长。

  一台电脑、一部电话,耳畔响起最多的是“叮铃铃……”的电话铃声,说得最多的是那句“收到”。当记者走进市北区消防救援大队指挥室时,吉梦垚正聚精会神地值守在接警电话旁,一边接听电话一边认真做记录。

  “我每天的主要工作除了在通信室接警之外,还要跟随出警,向司机班同步最快路线并记录救援全过程。”吉梦垚和记者说。对于吉梦垚来说,这个接警调度的席位就是他的战场。他能够在短短一分钟内完成从接警、定位到力量调度等全部信息传递,精准判断、快速分配,为救援争取每一秒宝贵时间。

  “时间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对交通路网的熟悉程度必然的联系到救援的速度。”吉梦垚说。他和记者说,在火灾现场,浓烟遮蔽视线,烈焰冲天,人声嘈杂,通信班就是队友在火场中的眼睛,负责在外围利用无人机、布控球等设备侦察火情、监控动态,“我们一定要把现场情况盯死了,一刻也不能放松!”吉梦垚说道。

  “我们通信班一共有4名队员,24小时值班。每次值班,电线人。”吉梦垚说,在通信班,电话铃声就是命令,“每一天接警信息都要整理,晚上还要和队员们一起开会,对出警情况逐起分析、复盘总结,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当好一名通信尖兵并非易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辖区内的新小区、新道路、新建筑不断涌现,这些都要求吉梦垚带领班组成员持续学习。他和记者说,威海路消防救援站负责区域达35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与流动人口近60万人,繁华的台东商圈也在辖区内。“我们辖区有商圈,小路多、老旧小区多,日常车流密集,哪个时段、哪条路容易拥堵,我必须清清楚楚。”吉梦垚说道,台东商圈乃至整个辖区的道路布局、重点单位、人员密集场所与消防设施分布,已如一幅立体地图般深印他的脑海,“记住这份‘地图’没有捷径,只有多走、多看、多画、多背。”吉梦垚说。

  去年夏天,威海路消防救援站辖区内发生火情,根据报警人提供的点位,吉梦垚在脑中快速规划出避开易堵道路与红绿灯密集路段的最优路线。消防车一路疾驰,消防救援人员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成功处置火情。事后,一位受助居民紧紧握住吉梦垚的手,连声道谢。那一刻,他深深感到所有的付出与坚守都是值得的。

  消防工作的关键在一个“防”字。为此,吉梦垚经常走进学校、社区和单位普及消防知识。今年11月5日,市北区消防救援大队选派36名骨干消防员担任全区83所中小学的“校园消防辅导员”,吉梦垚成为其中一员。

  吉梦垚和记者说:“可成为孩子们的消防辅导员,我感到特别荣幸。每次走进校园,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和好奇的提问,我都觉得这份工作格外有意义。消防意识的种子正是在这一次次讲解中悄悄种下的。”

  11月9日不仅是全国消防日,也是吉梦垚的生日。“我的生日与全体消防救援人员共同的节日在同一天,是一份特别的缘分。”他笑着说道,“能成为一名消防救援员,不只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愿做队友最可靠的‘千里眼’与‘顺风耳’,他们每次出警都能平安归来,就是我最想要的生日礼物。”

  从2019年到2025年,六载春秋,吉梦垚荣获过嘉奖以及“优秀消防员”称号。采访结束时,他真诚地表示,“我想对自己说:守万家灯火,不忘来时路。烈火终会熄灭,洪水终将退去,但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温度与勇气,会长久地留在这座城市里。能成为这温暖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

  记者在汇智桥路消防救援站见到黄钦时,他刚结束一轮体能训练,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这个28岁的小伙,身上透着一股特有的精干与沉稳。黄钦看着身旁的训练器材对记者说:“训练场上流的每一滴汗水,都是为了火场里的那一线生机。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谈及为何会选择消防员这样一个职业,黄钦表示是早年入伍经历让守护人民的信念在他心中扎根。退役后,他依然渴望一种能够继续守护他人、奉献社会的生活方式。当看到青岛消防救援队伍招录信息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020年9月,通过考核,黄钦进入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汇智桥路消防救援站。凭借在部队打下的良好基础,他体力充沛、身形灵活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消防站经过考察,将他分配到了任务最重、要求最高的灭火救援班,也是通常所说的“战斗班”。

  从手握钢枪保家卫国,到肩扛水枪守护平安,黄钦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变。他和记者说:“面对危险,我们消防员没有退路。只要去救,就不能退缩。”这句线年消防生涯最真实的写照。

  采访中,黄钦向记者演示了绳索攀爬绝活。在训练塔下,他深吸一口气,纵身一跃抓住垂下的绳索,随后双腿夹紧,腰腹发力,双手交替向上攀爬。只用了十几秒,他已从4层楼的窗户进入塔内。绳索攀爬是消防救援人员基础体能技能项目,正是凭借这项过硬本领,他在2022年被选拔代表青岛消防救援队伍前往济南参加专项培训。在2024年、2025年两次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执勤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黄钦蝉联“绳索攀爬”项目第一名,今年更是创下11秒49的好成绩。

  11月7日,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举行2025年消防安全月启动仪式,活动现场,黄钦进行了一场“真功夫”破拆演示。只见他将一根细钢丝轻轻贴放在灯泡表面,然后手持消防无齿锯进行切割。锯片飞速旋转,在与钢丝接触的瞬间迸出细碎火花。随着“啪”的一声轻响,钢丝断成两截,而下面的灯泡完好无损。

  “绳索攀爬在高层建筑、竖井救援等场景中,能使我们快速到达指定位置。无齿锯精准切割在交通事故、危化品处置、狭窄拥挤的空间内可以高效破拆障碍,同时又避免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黄钦和记者说,“说到底,练就一身本领不只是为了在比赛中拿名次,而是让老百姓看见我们出现的那一刻,心里感到安全。”

  从2020年入职开始,黄钦将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奉献给了消防救援事业,陪伴家人的时光显得弥足珍贵。采访间隙,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两岁半的女儿照片。说起女儿,黄钦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说道:“每次想她的时候我就看看照片。”

  黄钦的生日是11月9日,这个日子在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里有着特殊的意义。黄钦说道:“自从加入消防救援队伍后,我的生日变得更有意义,家里人总说这是一种天生的缘分,注定我与消防结缘。”

  当被问及生日愿望时,黄钦坦诚地说道:“最大的愿望就希望女儿能够一直像现在这样快乐无忧。”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内心最朴素的牵挂。最后,他特别提到了妻子周亦辰的名字。他说,“是妻子在背后撑起家庭,让我能够安心在消防队伍里拼搏。我获得的每一枚奖章、每一次表扬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支持。”黄钦一字一句地说道,“我想对妻子说:我的勋章有你的一半。”

  “小时候看到消防员坐在消防车里,感觉真帅。从那时起,我就梦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略显腼腆的王熙昱说道。怀揣着这份初心,大学毕业后,他通过严格考核,在2021年加入青岛消防救援队伍。同年9月,他被分配至胶州市消防救援大队福州南路消防救援站,从通信班起步,在学习和磨练中一步步成长。

  回忆起人生中第一次出警经历,王熙昱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是在2022年冬天,一处枯草堆起火。虽然火情不大,但对我而言却是一次重大考验。”他坦言,“从接警到现场布控,我全程手忙脚乱,多亏有老队员在一旁指导。”

  这次略显生涩的初战反而化作王熙昱前进的动力。经过半年刻苦锤炼,他成长为站里的通信业务骨干。凭借出色表现,王熙昱被调入灭火救援三班。

  灭火救援班是直面灾情的第一道防线。王熙昱首次参与实战救援,是一起车辆追尾人员被困紧急事故。现场情况危急,班长刘华超带领队员运用“三倍力”救援系统成功营救。正是这次经历,让王熙昱深刻认识到,除了过硬体能和敏捷身手之外,科学、高效的救援工具同样是拯救生命不可或缺的因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消防救援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益凸显,对消防器材装备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必须确保每一件装备随时处于最佳状态。凭着一股子钻劲,王熙昱又有了新身份——“装备医生”。

  王熙昱带记者到装备室,参观他分类整理的各类救援装备器材,并一一向记者介绍:“这是双轮异向切割锯,这是无齿切割锯……”上百件工具在他的嘴里如数家珍。“调整无齿锯皮带,要先逆时针旋松两根锁紧螺,再用万用扳手松开张紧螺杆,转动锯片后顺时针拧紧张紧螺杆,待金属滑块到达标尺刻度,最后逆时针锁紧即可。”王熙昱向记者讲解装备维护要领。“既然喜欢这一行,就一定要干好。装备技师很有挑战,每次排除一些故障后我都特别有成就感。”他接着说,“最近降温对装备影响大,像这台无齿锯,必须每天检查外观、气压和电瓶,确保所有指标合格,才能随时启动。”

  为了不影响灭火救援的效率,每天检查装备器材时,王熙昱总是很认真,绝不允许有损坏的装备仍在跟车使用。王熙昱和记者说,担任装备技师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守护好每一件装备,让它们在关键时刻更加可靠,成为队友们最坚实的后盾,助力每一次出征都能平安凯旋。

  从2021年踏入消防救援队伍至今,王熙昱已从一个青涩新兵,在队伍的关怀下一步步成长起来。“在这里,我不仅被身边战友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也更真切地体会到,团结协作才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障。每一次成功的救援,都是整个团队默契配合的结果。”

  特别的是,王熙昱的生日是11月9日,与“全国消防日”在同一天。这份特殊的缘分,在他心中更像是一份早已注定的使命选择。“这让我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王熙昱和记者说:“这份巧合是一种‘天赐良缘’,让我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当记者问及他的生日愿望时,王熙昱坦诚地说:“希望自己能继续精进,让消防救援技能再上一个台阶,在明年的全市比武中取得满意成绩。”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柔软,“同时更盼望每一次出警,所有并肩作战的队友都能平安归来。这不仅是我生日的心愿,也是我每一天的期盼。”

  更令他心头暖流涌动的,是弟弟那篇题为《我的哥哥》的作文。记者问他:“你看到作文内容了吗?”王熙昱笑着摇摇头:“弟弟不让我看,说要保持神秘感。但我父母透露,作文中描绘了我身穿救援服的样子。”说这话时,他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11月7日上午,青岛高新区启动2025年“119”消防宣传月活动,现场对消防安全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联合辖区单位开展消防疏散实战演练,全方面展现在复杂场景下协同处置与实战能力。活动现场还设置七周年成果展、装备展示、技能演示等多个互动区域,吸引众多市民体验。

  当日下午,2025年青岛市119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暨市民开放日活动在奥帆中心举行。仪式上,特勤大队一站政治指导员刘志成、国家水域救援青岛大队大队长徐天翔及全国首位女消防飞行员高嵩,分享了各自的成长故事。

  当日活动现场,还播放了“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著名青岛籍演员黄晓明、青岛市2025年“文明市民”获得者、青岛著名短视频博主等人参与拍摄的消防宣传公益视频。现场还设有装备展示、搜救犬表演、常识学习、灭火体验等多个互动区域,供市民零距离了解消防工作、学习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