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网站地图
欢迎来到九游官网

服务热线:18017891658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九游官网:16万件老物件亮相北京!中国铁路百年沧桑藏在这些时光印记里
来源:九游官网    发布时间:2025-09-30 15:46:31

九游官网登录入口: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北京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原址的红砖墙面上,斑驳的厂房里正涌动着一股特殊的 “时光暖流”——9 月 27 日,“第三届中国铁路文化收藏博览会暨中国铁路集邮展、摄影展” 正式拉开序幕。这座见证了中国铁路工业萌芽的老厂房,此刻正用 16 万件跨越百年的展品,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热血故事。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铁路只是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但当你站在一盏 1920 年的铁路煤油信号灯前,看着灯壁上深浅不一的划痕,仿佛能听见百年前铁道旁传来的汽笛声;当你触摸到一块 1952 年的铁路路徽,指尖感受到的不仅是金属的凉意,更是几代铁路人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执着。这场历时半年筹备、汇集全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 1000 余名收藏者心血的展览,早已超越了 “展览” 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座移动的 “中国铁路博物馆”,让沉睡的老物件 “活” 了过来,让冰冷的历史有了温度。

  提及此次展览的举办地 —— 北京长辛店二七机车厂,熟悉中国铁路史的人都知道,这里是中国铁路工业的 “摇篮” 之一。上世纪初,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批铁路工人,也见证了中国自主制造机车的艰难起步。如今,当现代化的展览设施与百年厂房的红砖灰瓦相遇,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瞬间让整个展览有了不一样的厚重感。

  “为了筹备这次展览,我们团队跑遍了全国 20 多个省市,光是对接收藏家就花了 3 个多月时间。” 展览主办方负责人王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眼中满是感慨。他告诉我们,很多收藏家得知要举办铁路文化收藏展,都主动拿出了自己的 “压箱底” 宝贝,有些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将展品亲自送到北京。“有一位来自东北的老铁路人,今年已经 78 岁了,他带着自己收藏了 50 多年的 300 多枚铁路徽章赶来,说‘这些徽章跟着我一辈子了,现在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铁路的变化,值了’。”

  据了解,此次展览分为四个核心板块:铁路文化收藏(老物件)展览、铁路集邮展览、铁路摄影展览和二七厂历史展览。其中,老物件展览是最受关注的部分,16 万件展品里,既有 19 世纪末从国外引进的蒸汽机车模型,也有新中国成立后自主研发的内燃机车零件;既有不同年代的铁路车票、站台票,也有铁路工人使用过的扳手、安全帽。每一件展品旁边,都附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讲述着展品背后的故事,让参观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国铁路发展的脉络。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还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细节。为了让展品得到更优秀的保护,主办方特意为易损坏的老物件定制了恒温恒湿的展示柜;为了让老年参观者看得更清楚,所有文字介绍都采用了放大字体;甚至在展厅的角落,还设置了 “铁路记忆分享区”,让有铁路情结的人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与铁路的故事。“我们想做的不只是一次展览,而是一次关于铁路文化的传承。” 王先生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铁路历史了解不多,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老物件,让他们了解今天的‘中国速度’不是凭空来的,是一代代人拼出来的。”

  走进老物件展览区,最先吸引眼球的是一台缩小版的 “龙号机车” 模型。这台模型按照 1:10 的比例复刻,车身的铜制零件经过岁月的打磨,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台‘龙号机车’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1881 年在唐山开平矿务局诞生,当时还叫‘中国火箭号’。” 现场的讲解员小李指着模型介绍道,“虽然原版机车早已不复存在,但通过这一个模型,我们能想象到当时中国铁路起步时的样子。”

  在 “龙号机车” 模型不远处,陈列着一盏 1920 年的铁路煤油信号灯。这盏信号灯高约 30 厘米,灯体是铁制的,表面有些生锈,灯芯处还残留着当年的煤油痕迹。“那时候没有电,铁路信号全靠这种煤油灯传递,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从那时候就有了。” 小李说,“你们看灯壁上的这些划痕,是当年铁路工人反复擦拭留下的,那时候的信号灯每天都要检查、清洁,一点都不能马虎,因为它关系到列车的安全。”

  如果说信号灯见证了铁路的 “安全密码”,那么铁路徽章则承载了铁路人的 “身份记忆”。在徽章展示区,从 1950 年代的 “中国铁路” 铜质徽章,到 1980 年代的塑料徽章,再到如今的智能工牌,不同年代的徽章样式各异,但都刻着 “铁路” 二字。“每一枚徽章背后,都有一个铁路人的故事。” 收藏家张先生指着一枚 1965 年的徽章说,“这枚徽章是我父亲当年在成昆铁路建设时获得的‘先进工作者’徽章,那时候他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三年,没回过一次家。成昆铁路有多难修?逢山凿洞、遇水架桥,很多战友都牺牲在了那里。这枚徽章,是他一辈子的骄傲。”

  除了这些 “大件” 展品,展览中还有很多 “小而美” 的物件,比如不同年代的铁路车票。从 1950 年代的硬纸板车票,到 1980 年代的软纸车票,再到如今的电子车票,车票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铁路技术的进步,更见证了人们出行方式的变迁。“我小时候跟着父母坐火车,车票是硬纸板做的,上面印着出发站和到达站,还盖着红色的印章。” 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市民刘女士说,“现在孩子坐火车,只用刷身份证就行,根本见不到纸质车票了。今天带他来看这些老车票,就是想让他知道,我们的生活一直在变好,这些变化都藏在这些小事里。”

  在老物件展览区的尽头,陈列着一组特殊的展品 —— 铁路建设者的 “工具包”。里面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路工人使用过的扳手、锤子、卷尺,还有一本泛黄的《铁路技术手册》,手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这是一位叫的老铁路工程师的工具包,他从 1958 年开始参与铁路建设,直到 2000 年退休,整整工作了 42 年。” 讲解员小李说,“他的工具包跟着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参与过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的建设。退休后,他把工具包捐了出来,说‘这些工具陪我建了一辈子铁路,现在交给国家,比放在我家里有意义’。”

  如果说老物件展览是 “触摸历史”,那么铁路集邮展览和摄影展览则是 “看见变迁”。在集邮展览区,1000 余套铁路主题邮票整齐排列,从 1949 年新中国第一套铁路邮票《铁路建设》,到 2008 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纪念》邮票,再到 2023 年《中国高铁发展成就》邮票,每一套邮票都像是一张 “铁路名片”,记录着中国铁路发展的关键节点。

  “这是 1952 年发行的《成渝铁路》邮票,一套 4 枚,分别描绘了成渝铁路建设中的不同场景。” 集邮家赵先生指着展柜里的邮票介绍道,“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全靠工人手工挖掘,用了两年时间就建成了。这套邮票发行的时候,很多人连夜排队购买,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人的‘铁路自信’。”

  而在铁路摄影展览区,一张张黑白与彩色的照片,更是直观地展现了中国铁路的 “速度与激情”。1950 年代,铁路工人推着小车在铁轨上运送材料;1980 年代,绿皮火车穿梭在山间;2008 年,京津城际铁路的 “和谐号” 高铁首次亮相;2023 年,“复兴号” 高铁在京沪高铁上以 350 公里的时速飞驰…… 这些照片,就像是一帧帧电影画面,串联起中国铁路从 “慢火车” 到 “高铁时代” 的跨越。

  “这张照片是我 2017 年在兰新高铁上拍的,当时‘复兴号’高铁正在穿越祁连山,雪山和高铁同框,那种感觉特别震撼。” 摄影师陈女士说,“我拍铁路照片已经 10 年了,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我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变化。以前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要十几个小时,现在只要 4 个多小时,这种‘中国速度’,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在摄影展览区,还有一组特殊的照片 ——“铁路人的一天”。照片里,有凌晨 4 点就开始巡检铁轨的铁路工人,有在高铁驾驶室里专注驾驶的司机,有在火车站服务旅客的乘务员…… 这些平凡的铁路人,用自己的坚守,保障着每一趟列车的安全运行。“很多人只看到了高铁的速度,却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人在付出。” 陈女士说,“这些照片,就是想让各位明白,‘中国速度’的背后,是无数铁路人的默默奉献。”

  在二七厂历史展览区,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的结合,详细的介绍了长辛店二七机车厂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铁路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这里是中国铁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23 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就从这里开始。” 讲解员小李说,“从那时候起,‘团结奋斗、勇于创新’的铁路精神就深深扎根在铁路人的心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参观展览的人群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铁路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的家长。他们有的在老物件前驻足良久,回忆着自己与铁路的故事;有的拿着手机拍照,记录下这些珍贵的 “时光印记”;有的则在认真阅读展品介绍,了解中国铁路的历史。

  “我爷爷是一名老铁路工人,他一辈子都在跟火车打交道,小时候经常听他讲修铁路的故事。” 今年 25 岁的小王说,“今天来看这个展览,看到这些老物件,就好像看到了爷爷当年工作的样子。以前觉得铁路历史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这些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祖国发展的一部分。”

  而对于老铁路人来说,这次展览更像是一次 “回家”。“我在铁路系统工作了 40 年,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高铁,我都经历过。” 今年 68 岁的老周说,“看到这些老物件,就像看到了自己的青春。那时候条件虽然苦,但大家都有一股劲,就想把中国的铁路建好。现在看到中国高铁领跑世界,我特别自豪,因为这里面也有我们的一份力。”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铁路百年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铁路文化的传承。主办方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感受铁路人的精神,同时也希望能激发年轻人对铁路事业的热爱,为中国铁路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 王先生说,“从 1881 年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到如今高铁运营里程突破 4 万公里,中国铁路用百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这些老物件,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它们,让更多人知道,中国铁路的今天来之不易,未来更要求我们去创造。”

  当夕阳西下,展厅里的灯光渐渐亮起,那些老物件在灯光的照耀下,仿佛又有了新的生命力。离开展览时,一位老铁路人在留言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老物件会‘老’,但铁路精神永远年轻。”

  是啊,16 万件老物件,记录的是中国铁路的百年沧桑;而一代代铁路人,传承的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精神。从 “龙号机车” 的一声汽笛,到 “复兴号” 的风驰电掣;从人工巡检的艰难,到智能铁路的便捷,中国铁路的每一步发展,不能离开铁路人的坚守与创新。

  这场展览或许会结束,但中国铁路的故事还在继续。当我们坐在舒适快捷的高铁上,当我们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不妨想一想那些沉睡在展览里的老物件,想一想那些为铁路事业付出的人们。因为今天的 “中国速度”,正是从那些岁月里一步步走来的;而明天的 “铁路梦想”,也要求我们一代代人去书写。

  就像展览里的那盏煤油信号灯,虽然早已不再用于铁路信号传递,但它所象征的 “安全第一” 的理念,却永远照亮着中国铁路前行的道路。而这,就是铁路文化的力量,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记忆,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

  老物件会 “老”,但铁路精神永远年轻 —— 它藏在每一道划痕里,刻在每一枚徽章上,融入每一代铁路人的血脉中。

  从 “龙号机车” 的一声汽笛到 “复兴号” 的风驰电掣,中国铁路用百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这不是奇迹,而是一代代人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必然。

  今天的 “中国速度” 不是凭空来的,它是硬纸板车票上的红色印章,是煤油信号灯里的微弱火光,是铁路工人手中的扳手与锤子,一点点拼出来的。

  铁路不仅是连接城市的轨道,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 每一段铁轨,都记录着国家的发展;每一趟列车,都承载着人们的希望。

  我们羡慕 “复兴号” 的速度,更应铭记那些让速度成为可能的人:是在成昆铁路上牺牲的建设者,是凌晨巡检铁轨的工人,是一辈子坚守岗位的老铁路人,他们才是 “中国速度” 真正的脊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学生实测学校公布的举报电话是空号,运营商证实:欠费超90天致销号,校长回应:换了新号码,此处公示牌忘了更新

  男子实名“曝光”镇干部建别墅,还涉扰乱单位秩序被拘19天冤不冤?律师分析法律关系

  300432,“20cm”涨停!AI应用爆发在即,A股跑出14只翻倍概念股(附名单)

  我是一位热爱旅游的博主,热衷于分享各种旅行的经验和故事。我热衷于探索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文化遗产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收评:A股9月收官!创业板指本月涨超12% 科创50指数本月涨超11%